1,我为什么选择瑜伽教培课 接触瑜伽已经有4,5年了。 一开始是为了陪朋友,一起签了2年的瑜伽会员课。 从下班的地方过去需要50分钟,回家又需要50分钟。 可是开始练习之后,喜欢上了拉伸的感觉。 一开始的时候每周尽量会去3,4次。 忙碌的时候会变成一周1,2次,甚至0次。 2年的会员结束后,不想再跑那么远去练习了。 想着自己已经练了2年了,多少都会一些了,在家里练习也是可以的。 然而,现实并没有想像中的美好。 每次在家里练习了不到半个钟头就累到放弃了。 而且因为记不清老师的整套动作,所以每次都胡乱比划。 一周连一次的练习都保证不了。 在停了1年多之后,再一次在靠近公司的瑜伽馆签了2年的会员课。 因为方便,有时候一个星期竟会去上5次课。 练习增加之后,发现身体的变化变得比较明显。 也就变得越来越喜欢上这个运动。 而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对瑜伽的感受也开始变得不一样。 从开始的只是单纯为了练习而练习,到后来变得想要进行更深入的练习。 会员课的时候,老师只是给口令,可是很多细节要点我并不能确定。 而整节课下来很少会有老师会帮忙调整,即使有也只是1,2个动作的微调。 对瑜伽的爱好已经让我没办法满足于会员课单调的细节指令。 我想要把每次个动作尽可能的做到规范,以此来达到更好的练习效果。 于是,我开始萌生了上专业瑜伽课(教师培训课)的念头。
READ MORE在紧张,刺激,语无伦次中完成了今天第一次实践授课,自己口干舌燥,客户体验还糟糕。动作的不熟悉,指令的不清晰,顾了这忘了那,只是带着大家很敷衍的走了个流程,整节课下来又干又尬。课后老师把从上课起到课程结束里发生每一个问题和细节都剖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你知道该怎么改进。对比也学习了其他同学的几节课,受益不少,希望自己下节课能充份的准备好,超常发挥。
READ MORE实践授课第一节,有一些慌乱,有一些状况没有考虑周全,不过这些问题印象深刻的提醒我今后的教学需要关注什么,听取了老师的建议开始备考最后一节课。
READ MORE今天是值得纪念的一天,因为很有意义! 上午在站立序列一的学习中,小C老师一遍又一遍地给我们耐心讲解,我尝试按照老师所讲的技巧一步步练习,做完三角式后竟然捆绑成功了!那一刻,好开心啊!果然如老师所讲,把拜日式这个基础做好,按要求和规范把动作做到位,一些以前比较难做到的体式自然就能做到啦!捆绑可能对于别人来说,轻而易举,可是对我来说,就是进了一大步,是个好的开始~ 下午通过Emma老师的讲解,学习了排课,瞬间感觉到瑜伽体式的灵活多样性,一个体式竟然可以有多种变化方式,多种变体,活学活用又一次印入了我的脑海! 是的,老师说得对,瑜伽老师不可能不会排课,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瑜伽运动中,确实有不少人瑜伽水准已经到了导师级别,但却不知道怎么去教导别人,或者已经能够教别人体式,但由于不会排课导致整个课程乱七八糟。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课程的主题和编排!一节好的课程一定要有一个主题,并且要有非常多细微的”细节点”,因为瑜伽老师不仅要让学生练得正确,还得练得舒服、练得有效!瑜伽练习从来不是照葫芦画瓢,没有细节、没有呼吸就没有灵魂! 感恩美好的今天,谢谢老师的讲解,我会好好学习,勤学苦练的! 学生:ZHANG YIXIAN 2019年9月16日
READ MORE2019.09.08编排了一节课来教同学,其实心理非常的紧张,但上战场自己怎么也不能慌,怎么都镇定些 在练习时自己从只会说体式到简单的描述动作,再到一步步从细节上讲解动作的重点。在上课前请老师帮忙给自己拍的课是否有问题,老师都会不厌其烦地帮助修改,在上完课,老师同学根据我上课出现的一些问题分别给予我宝贵地建议,提升自己的不足。 2019.09.14我上了第二节课,根据老师同学给的建议我在这一节课鼓励自己不像上一节课跟说书一样,会有些激情,细节上的一些问题会在平时多整理,多录后自己多听 我知道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自信,无论是Emma老师还是小C老师在我不勇敢的时候一直拉住我让我勇敢的面对,挑战自己 并且在我不懂时给我耐心的讲解 包括我的同学们也是一样,我能遇到好的老师与善良的小伙伴们一起学习瑜伽,在我困难的时候帮助我攻破难关,是我的小幸运。
READ MORE虽然一周就两天的时间去学习,但是上课我还是学会了很多东西,我现在也慢慢的认识了瑜伽,并不是我最初认为只需要柔韧,而是需要柔韧和力量结合在一起,学习到现在我觉得瑜伽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每天练习后心情的愉悦,以及练习后身体轻松与舒适。还有就是“坚持”,回想老师当初说的话,勤于练习每天身体都会有不同细微的变化,现在小熊 轮式 八角扭转式 大乌鸦 小乌鸦 一些我在没接触瑜伽前,认为很高难得体式我现在可以做了,很是开心 ,学校第一次尝试带呼吸、带热身、拜日,体式 老师同学给予我针对性的建议,不断地练习加改正,让自己越来越好,我希望通过自己得努力把老师分享得知识分享身边得人。
READ MORE